西门吹表 发表于 2013-8-31 07:40

P9骑行澳洲大洋路【转】

2008年去西藏,在拉萨等待尼泊尔签证的时候,心血来潮租了自行车,骑了100公里去羊湖。那是第一次长途骑行,险些把小命送在岗巴拉山上,却从此爱上这项运动。2012年,因为就读的学校而获得一个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别人带上的是大包小包的行李,我的大行李箱里装的却是拆散的大行P9。也就是这个疯狂的举动,成就了我的大洋路之行。

大洋路(the Great Ocean Road)是墨尔本与西部连接的重要通道,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参与建设的人也包括许多参战老兵,共有3000余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这条路于1919年开始动工,1932年全线贯通。大洋路的官方起点是托尔坎(Torquay),终点是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全长不过276公里;而在旅行者的概念中,大洋路则始于墨尔本西边的卫星城吉朗(Geelong),终点瓦南布尔(Warrnambool)。这也是我选择的骑行路线。


先上一张我的骑行全程图(其中墨尔本 - 吉朗段乘坐火车)。




和以往所有的骑行一样,在出发之前我需要做些功课。除了查询沿途的住宿、规划每天的行程,我还在墨尔本的两个论坛分别发了帖子,希望得到一些曾骑行过的人的指教。

可能在澳洲的中国人骑车的并不多,在华人论坛freeOZ上,大部分网友都奉劝我谨慎为上,因为大洋路上的车行速度很快,并且没有设计自行车道。有位台湾的网友tamlaw提供了一些骑行游记和地图,确实很有用,可惜我看到的时候已经骑完回来了。

倒是在澳洲的本地论坛BNA上,热心的澳洲骑友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建议我乘坐0719列车(而非0637)从墨尔本前往吉朗;有骑友建议我选择逆骑(从瓦南布尔骑回吉朗),而另外一位骑友在查询了2月份季风的方向以后,建议我仍然从吉朗出发,甚至有骑友提醒:若从瓦南布尔逆骑,则每一次想要为景色拍照都要跨越大洋路;还有人强调,一定要穿上反光背心(虽然我最后舍不得钱,还是没有买)……他们的鼓励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总之,我去定了。

2012.2.14 清晨,我的大洋路骑行之旅正式展开。第一站,吉朗(Geelong)。

吉朗是维多利亚州仅次于墨尔本的第二大城市,距离墨尔本90公里,坐Vline列车仅需一小时。在墨尔本的南十字星车站(Sounthern Cross Station)买了一张非高峰期票(Off peak ticket),只需要7.2澳元,就能到达。

阴沉沉的天,乍出墨尔本就是荒野,澳洲真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





7点半到达吉朗火车站(照片中的红砖建筑)。火车站建于1877年,为典型的维多利亚式,检票的铸铁柱廊则呈现哥特式风格。

小折载着我的行李,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这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一场悲剧即将上演……来澳洲的时候为了减轻行李重量,带的是一个快拆货架,做工相当一般。后来的骑行经历深深地教育了我:一定要买一个好货架!




路过吉朗基督教堂。这是维多利亚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基督教的吉朗教区在1843年10月7日建立,甚至早于维州的主教区——墨尔本教区。教堂在1847年6月27日开放,1859年10月25日,主堂举行献礼。





一路向南,骑过穆丽河。这条河让我想起墨尔本的雅拉河(Yarra River),沿岸的景色也是那么相像。由于是周二,河边锻炼游憩的人并不多。




继续前行。在路口,终于出现了大洋路的指示牌。牌子上的托尔坎(Torquay)就是官方意义上的大洋路起点。




骑出吉朗,向托尔坎进发。路过吉朗机场……嗯,没有看错,这真的是……是……机场……场……




路过的一处空地,大概要建别墅,树着大大的Villawood的牌子。第二个L上站着一只钟鹊——这是澳大利亚常见的鸟儿,黑白两色羽毛,特别容易辨认。我的SP9上就插着一根从圣基尔达海滩捡来的钟鹊羽毛,这根羽毛一直陪伴我到旅程结束。




出了吉朗,天开始放晴,心情一片大好。不过2月份正是澳洲的夏天,郊外又没有什么大树,晒得人头晕目眩。
接近托尔坎,遇到了一座不知名建筑(Surf Coast Shire,冲浪的游客中心?)建筑外形不错,就拍下了。




到达小镇托尔坎。

大洋路沿途的每一个小镇,都有自己的“定位”口号。托尔坎的口号是“大洋路的门户”(gateway to the Great Ocean Road)。 在到达托尔坎之前,SP9已经出了大问题——后架的螺丝固定不紧,完全无法承受背包的重量。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背起大包前进,希望在小镇上找到可以修理货架的店铺。

车后架上的单肩背包,是路过吉朗的SALVOS慈善商店时临时买的,只花了7澳元,却给骑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蓝色的编织袋是从宜家买来的,用来装每天的食物和生火用的气罐。



西门吹表 发表于 2013-8-31 07:41

托尔坎并不大,大部分商业建筑都临着大洋路(B100公路)建设。大洋路强大的吸引力也在店招上体现出来——比如,这家房地产公司的名字就叫做“大洋路房地产”。





“大洋路房地产公司”隔壁是家patagonia专卖店,这可是好牌子啊!想想肯定买不起,就没有进去。





对过的路口,有大大的广告牌,正式宣告:大洋路从这里正式开始了。





海出现了!
骑出托尔坎镇中心就开始爬坡。到坡顶一眼就可以望见托尔坎海边的别墅群和远处的海岸保护区(Torquay Foreshore Reserve),非常漂亮。所谓的“海天一色”便是如此。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定很惬意吧……回想魔都,好不容易有个海滩,还是人造的,真是让人无奈……





小心骑行者(Watch out for cyclist)!

离开托尔坎,向下一站——小镇安吉尔西(Anglesea)进发。这一段大洋路并不直接临海,所以还有完整的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还加筑了减速条。每隔一段,对过都会有个警示牌,提醒开车的人注意骑行者。

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机动车都是右舵(方向盘在右),所有车辆都靠左行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骑行之前,热心的澳大利亚车友们提醒我,从吉朗自东向西骑行才是最好的选择——波涛汹涌的南太平洋将永远在我的左手边,想停车照相,悉听尊便。





上了一个小坡,顺利到达小镇安吉尔西。随身带的便携水袋只有500毫升,在这种大热天很快就喝完了。看到小镇入口有家超市,便进去向老板询问补充饮用水的地方(澳洲的自来水可以饮用,并且各处都有公共饮水处),顺便买了一罐可乐。

可是可乐好贵啊!!百事的黑罐0度(无糖)可乐,要1.5澳元(相当于10元人民币)。

为了纪念这罐昂贵的可乐,就让它也骑一回小折吧。





路过安吉尔西镇上一家很有调调的“73咖啡馆”,入口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明信片、招贴画,还有各国的纸币和硬币。咱们的人民币也没有缺席——在右上角有一张绿色的毛爷爷,嗯,是一张一元的纸币。另外,还有一张紫色五元,和一张绿色贰角~





和托尔坎一样,安吉尔西也有自己的“定位”口号,叫作“在这里,绿树与大海相连”(Where bush meets sea)。
万里无云,拍照挺好的。可是晒死我了啊!





安吉尔西的中心有一条路叫“因弗罗奇路”(Inverlochy Street);购物中心门口的一小片广场也叫做“因弗罗奇广场”,都是为了纪念1902年12月18日在安吉尔西附近的“阴沟失败暗礁”(Ingoldsby Reef)触礁沉没的三桅帆船“因弗罗奇号”。“因弗罗奇号”从英国利物浦港出发,沉没时载有1339吨货物。
我也在这顺利找到了饮用水,灌满了水袋。





因弗罗奇广场后面是几间小商店。这家商店叫“阳光、沙滩、海”,第一感觉是:咱同胞开的吧?不过赶路要紧,也就没有进去证实一下。


   


穿过镇中心,沿路是莱恩斯公园(Lions Park)。游客可以在这里租船泛舟,看起来好惬意。
发源于奥特威山脉(Otway Ranges)的安吉尔西河贯穿安吉尔西镇,一直流入巴斯海峡。安吉尔西政府沿河设立了一批公园保留地,莱恩斯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离开莱恩斯公园,开始上坡。也许是因为地形的缘故,自行车道在这里开始收窄,必须与机动车并行了。好在不是周末,并没有很多车。





大洋路的魅力,就是在爬上一个坡以后,总会赐予你一些惊艳的景色,因此每逢爬坡,就有一份期待。
爬上这个颇陡的小山包,半途就望见安吉尔西狭长而美丽的海滩(称为Coastal Reserve),有很多人在游泳、冲浪





爬到坡顶,赫然出现了观景台。把车一丢,靠在栏杆上俯望,哇!





没有人啊有木有,有木有……


      

西门吹表 发表于 2013-8-31 07:42

今天的目的地是罗恩(Lorne),不能在安吉尔西逗留。
继续前行,没多久,在路上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位车友,隔路打了个招呼。奇怪的是,全程下来,很少遇到自东向西骑行的车友,大多数人都选择自西向东前进。这个季节刮的是东风,在我出发之前,BNA论坛的澳洲车友们也建议我自东向西骑,为的是能够靠在大洋一侧,更好的欣赏美景。可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从这一段开始,大洋路名副其实了——只要你想,随时可以找到下到海滩的口子。脑海中开始回响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风》:

“吹上山吹落山
吹进了美丽的山谷
太平洋的风
一直在吹”


当然啦,这里是南太平洋。







一个人的海岸线。
从安吉尔西延伸出来的海岸可能有十几公里长。骑着骑着,远远望见一个人在海滩上散步。在未来的骑行中,不止一次的遇见这样的人们,或缓步行走,或面对大海沉思,不发一语。







大洋路沿线,有命名或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都立有这个精致的铸铜标识牌.
厄克特绝壁以殖民地时期的测量员威廉·斯万·厄克特(William Swan Urquahart)的名字命名.厄克特测量了维州的许多地界,包括巴拉特(Ballarat).







离开安吉尔西,一路都是山坡。爬一段,就休息一下,回头望一望走过的路。这弯弯曲曲、上下起伏的道路,当年不知耗费了老兵们多少的汗水。




西门吹表 发表于 2013-8-31 07:43

回望来时路。





鹰巢画廊(Eagles Nest Gallery)
继续前行,到达艾雷斯河口(Aireys Inlet),这是个小而宁静的城镇,一共只有一千多号人。由于环境优美、景点众多,有不少艺术家选择住在艾雷斯进行创作。鹰巢画廊就坐落在大洋路东侧,主要展示吉朗 - 奥特威区域艺术家的作品。匆匆路过,没有停下参观,只是觉得建筑设计比较有趣,随手拍了一张。








远远望见斯普利特角灯塔(Split Point Lighthouse)。斯普利特角灯塔又叫“小红帽灯塔”,是艾雷斯的代表性景点,始建于1891年,1919年转为自动控制灯塔。
灯塔仍然在使用当年订制的英制菲涅尔透镜,但那家生产透镜的、位于伯明翰的工厂却早已在战争中被炸毁,制作工艺失传。一家受雇于澳洲的日本顾问公司估计,现在要更换那块菲涅尔透镜,要花费100万澳元以上。
去灯塔的路不好走(主要是要爬坡),又要收门票,考虑了一下,还是放弃了。







一个下到菲尔哈文(Fairhaven)海滩的口子,休息一下。其实不是因为累,而是后货架。。。又掉下来了,只好用捆扎带把包吊在座包上。再次声讨劣质货架   







捆好包继续前进。瞧瞧人家的无敌海景别墅!骑完大洋路的第二个月,有位杭州的朋友来到墨尔本,要骑死飞穿越澳洲大陆(他最后骑到了乌卢鲁,太了不起了~)。骑完以后他告诉我,在大洋路的时候就曾接受了路上某大款的热情招待,入住了这么一套海景别墅。我那个羡慕嫉妒恨啊~~~







澳洲的下午2点多也晒得很~咱也去海边玩玩







在海滩上漫步,远处就是之前没有进去的斯普利特角“小红帽灯塔”。







终于到了大洋路标志性的纪念门(Memorial Arch)。这是门边上的铸铜标识,说明了大洋路的由来——打完一战找不到工作的老兵们,用自己的血汗开凿了这条公路。







挖掘者(Diggers)雕塑和下面的铭牌。








在标志性的门前自曝了!请原谅我眼睛没看镜头,相机是放在背包上挂的自拍(这就是一个人骑车最大的悲哀啊!),我也不知道是啥时候按的快门……




西门吹表 发表于 2013-8-31 07:43



呃,这个漂亮的地方叫“恶魔大转弯”(Devil's Elbow)





澳洲人民真直白,起不出名字直接叫大山!再看到“海拔99米”的标志,立刻想起了佘山……




大山是罗恩的东边屏障,也是大洋路修建过程中的一个大障碍.劳工们苦干数月,终于在1920年打通此段.劳工的部分报酬来自于出售周围160个建筑地块的土地收益.




慢悠悠的翻过了大山,P9的大牙盘。。爬坡耗体啊~
从大山到罗恩,长长的海岸历史悠久,英国人、法国人从1800年开始,先后试图登陆,但都无功而返.1834年,波特兰首先有人定居;随后,阿波罗湾在1850年有人定居;而罗恩,直到1853年才形成定居点.城镇的扩张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




大洋路的纪念拱门曾经有四座,而第一座就在这里,名叫“泉水门”(这同时也是个收费站).这座门建于1929年,曾经镌刻有几行字:“返乡士兵和水手的纪念——大洋路”.1936年,收费站取消,“泉水门”被拆除.




终于到达罗恩,第一天的终点。




罗恩是个风景如画的小镇,绿树成荫。这是镇上的静谧的公园,有人端着相机在拍照~




无心欣赏风景——首要任务还是吃饭扎营。在澳洲,随便在荒野地里搭帐篷是违法的,只能在固定的宿营地扎营(有收费和免费两种)。
在罗恩的超市问到了此地唯一的一个免费宿营地,居然在城市西南边的国家公园里面.一想可以省下住宿的钱,就兴冲冲去了,结果越走心越凉……不对,是路越走越荒凉.开始的时候爬大坡,还有柏油路,到了岔路口进去,就成了照片中的土路,一个人影也不见.硬着头皮往里走,心里直犯嘀咕:这里不会有强盗匪徒吧?




到了宿营地,才发现完全是多虑了——尽管条件一般,但好歹有提供厕所和饮用水;在林间的空地上,已经扎起了好几顶帐篷,显然并不是想象中的荒凉.
当然,别人都是开车来的。




搭好帐篷,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赶紧装好炉子,开始煮东西吃.今天的主食是……方便面,加一袋肉肠(第二天才发现,居然是袋鼠肉!)免费宿营地也没有地方洗澡,吃完饭简单洗漱一下,就钻进睡袋,沉沉睡去.
第一天骑了70公里,有点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9骑行澳洲大洋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