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 发表于 2011-12-25 16:23

从瑞士到北京(下)之“中国印象”——千面之一(图文)

本帖最后由 hanm 于 2011-12-25 16:29 编辑

  出于对自由、环保和运动的热爱,Julian Zahnd选择从瑞士伯尔尼骑车到北京。他的朋友Samuel Anrig从安卡拉开始,陪伴Julian完成全程。       2011年4月27日,Julian从伯尔尼启程,途径意大利进入巴尔干。随后进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12月初他们抵达了北京。
       全程1.3万公里的路途,有一段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走。这次冒险旅行,他们设想的是日行100公里,以期在11月到达目的地。
       11月份,两位瑞士人Julian和Samuel终于踏入了中国的境内。到了中国之后, 他们发现中国是如此之大,没办法用一个具体的印象来形容。




       中国:“千面之一”( 2011年11月8日,西宁)



       中国千面中的一面:干燥的土地只给少数植物以生存空间 (julian zahnd)
       离开伯尔尼已7个月,Julian骑行了12'000公里,且终于抵达了中国西部。然而他并没有因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而充满喜悦,一方面他精疲力尽;另一方面,他从未像在中国一样,感到自己如此像个外人。      中国是唯一一个,我在进入之前没有任何具体想象的国家。这可能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国家很远,而且我总认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让我慢慢想象。
       或者,可能是因为这个国家看起来太大了,让人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体想象。
       然而,模糊的想象我还是有一些的。因为它幅员辽阔,所以我期待着它有丰富多彩的一千张面孔。然而才刚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省份-新疆,我的想法就要做一些改变了。
       即使我尝试自己为这个国家描绘出上千张代表它的面孔,我也会忘记。这一地区对我们来说“太不中国”了,所以至少这张“不中国”的面孔,我要将之归纳为中国的“千面”之一。





一条穿过“无人区”的新大道 (Samuel Anrig)
       感觉像外人
       也可能是语言问题,或者太累了,我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减弱:我们和维吾尔人的接触并不多,而且无论我们在哪里过夜,都能感觉到周围怀疑的目光。虽然男人们也围在我们身边,但总是保持距离,并且很少和我们直接搭讪。在整个旅程中,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自己是个外人。
       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所覆盖。上千公里新铺的沥青路穿过了贫瘠的无人区。我们两次陷入轻微的砂暴中,幸运的是砂暴最终都被我们甩在了身后。
       在行进的路上,大量的沙子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盘旋而行。当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时,沙子因气流的关系纷纷向两边飞溅,仿佛怕了这个铁皮家伙。
       虽然狂风在怒吼,但我们还是灵活而稳健地骑着车,因为我们完全在按照风的韵律骑车。有时觉得简直有股魔力。
       期待的快乐
       塔克拉玛干也很有看头。路两旁大多是寸草不生的碎石地,经常可以看到巨大的沙丘和矮却粗大的灌木,它们的叶子闪着耀眼的黄色光芒。骑车变得越来越费劲,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要逆风而行。
       在新疆的最后一段路,我们不得不乘坐公共汽车,因为只有按时赶到西宁,才能办理签证延签,这很紧急。西宁是通往人口稠密的中国平川的大门,我们可以休息一下,在骑行了这么多公里之后。我们开始享受期待的快乐,因为中国就要向我们展示它的更多面孔。

  从伯尔尼-北京的自行车之旅:终于到达目的地(2011年12月12日,北京)



两位瑞士人Samuel Anrig (左)和Julian Zahnd到达目的地北京 (swissinfo)      
  出发7个月之后,在自行车上行进了12961公里的Julian Zahnd和Samuel Anrig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京。
       12月初,这两名热衷于骑自行车的瑞士年轻人站在了紫禁城门前。从那里我们收到了他们的第八封来信: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我什么也不想,专心享受我的旅行。
      我忘记了计算还剩下的里程数,只是一味地骑车。忽然我发现自己已经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北京的心脏了。霎那间,世界仿佛静止在这一刻。
       我寻找那种到达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寻找那种深深的忧伤或者那种无法抑制的骄傲,这些都是我在旅途上为这一刻勾勒的感觉,然而现在似乎都没有出现。
       我承认我有些混乱,因为这一刻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沉浸在一片空寂中。我需要一点时间让自己全然地接受这个时刻的到来。
       上个星期我们从西到东地穿梭在中国中部,我们看到、听到、经历了许多,但依然感到在这个巨大的国家中有着太多我们无法触及的神秘。
       尽管中国不可能用一个报道,更不可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但是有三个概念,我以后会和中国连在一起,那就是:广阔、历史和变化。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大到无法用“大”和“多”来形容,而必须改用“巨大”和“无边”。

甘肃的大白菜 (Samuel Anrig)
       除了煤还是煤
       甘肃省和陕西省被连绵的山峦所环绕,因为陡峭的山地无法从事工农业,所以山地都被开凿成梯形,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山地被闲置,以至于我们多少天都没遇到一块未被开发的土地。
       忽然有一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片平原,而这里除了煤还是煤。一眼能够看到的原野上到处都是煤。我们常常被装煤的大卡车超过,马路边上到处都是煤堆,散发出腐烂的气息。
       我们路过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都带着蓬勃发展的气势:尚未安装门窗,在雾气蒙蒙的空气中看不到顶部的新建筑拔地而起,比比皆是的吊车在不停地忙碌。
       有一天我们在路途上看到了一队出游的小学生,上百个小学生穿着一样的校服顺着马路前行,队伍有几公里长。我们还看到过堵在路上的拉煤的大卡车,超过这些煤车我们用了几小时的时间,凭感觉,足有几千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朝代中修建了无以计数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老的建筑直至今天依然足以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当然也参观了几处。
       我们攀登了华山,参观了中国最古老的少林寺并游览了至今维护良好的平遥城——北京东部的一座小城。
       这些地方都很有魅力,城市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围绕并有着奇特的建筑。但是市场化的气息也很严重,虽然吸引了游客,但同时也失去了其原本的古朴气质。

空气污染作为发展的代价 (Samuel Anrig)
  骑车人变扫烟筒工
       中国也是一个在变换中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的经济就在腾飞。上百万人每年从乡村涌向城市,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是乡村中人们的愿望。城市变得拥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每天都有新的小区形成。
       但成长也要付出它的代价:环境问题是中国的隐患。导游告诉我,中国平均每三天建起一个新的燃煤发电站。空气中布满煤尘,令我们骑了一天车之后,看起来就像一名扫烟筒工人。
       我们在北京感受到了“广阔、历史和变化”的聚集。我们的旅游虽然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这个尾声还要延续几个星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和我们的一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朋友在一起,由他来带领我们熟悉这座城市。

上校 发表于 2011-12-26 10:48

美丽的山地

MYMZJD 发表于 2011-12-26 22:30

令人感动的骑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瑞士到北京(下)之“中国印象”——千面之一(图文)